高齡的著名法語翻譯家郝運,昨天獲頒“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他是繼草嬰、任溶溶后第三位獲得此獎的上海翻譯家。80多歲時,郝運仍在翻譯莫泊桑作品全集,代價是一眼無法視物、腰椎間盤嚴重突出,“五六本譯著交出去,值得了。”拿到大獎,郝運感言只有一句:“我很普通。”
“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由中國翻譯協(xié)會于2006年起設(shè)立,是中國翻譯界最高榮譽獎項,首位獲獎?wù)邽榧玖w林。昨天,中國譯協(xié)常務(wù)副會長、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王剛毅專程來到上海,向由于身體原因不能到北京領(lǐng)獎的郝運頒獎。郝運從20世紀50年代起翻譯大量法國著名文學經(jīng)典,主要譯著有《巴馬修道院》、《紅與黑》、《黑郁金香》、《都德小說選》等,合譯作品包括 《三個火槍手》、《莫泊桑中短篇小說全集》、《左拉中短篇小說選》 等。1970年至1978年,他擔任《法漢詞典》責任編輯。
郝運諸多譯著中,納入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學名著叢書的《紅與黑》最為讀者熟知。郝運自謙,“只是一個翻譯匠,沒有系統(tǒng)地研究過翻譯理論,像什么借鑒和創(chuàng)新問題,我說不出一個道理來。”談及《紅與黑》,他表示,“我只是按照自己對原著的理解,兢兢業(yè)業(yè),盡心盡力去譯。幾十年來,我譯書都是這個態(tài)度——力求忠實原文。”郝運從事翻譯工作近半個世紀,但他始終追求一個目標,“把我讀到的法文好故事,按自己的理解,盡可能不走樣地講給中國讀者聽。我至今認為做到這一點不容易。有時候原作非常精彩,用中文復(fù)述卻不流暢,恰似營養(yǎng)豐富的食品偏偏難以消化,碰到這種情況,我堅持請讀者耐著性兒咀嚼再三,而不是擅自用粉條代替海蜇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