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者:青島翻譯公司(青島譯澳翻譯)
譯者林少華在村上春樹最新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讀唱會提到:“六種味道都不是100%的村上春樹。100%的村上春樹,這個世界上哪兒都不存在。”
林少華翻譯了42本村上春樹的作品,在他看來,文學翻譯屬于藝術活動,必然會有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其中。翻譯只能處于向原作文體無限接近的過程,永遠在路上,沒有終點。“終點就像《挪威的森林》中那個螢火蟲光點一樣無法觸及。退一步說,翻譯只能是原作者文體和譯者文體妥協(xié)、融合的產物。”他還借用了林語堂的一個比喻:“翻譯就像給女人的大腿穿上絲襪。譯者給原作穿上黃襪子、紅襪子,那襪子的薄厚顏色,就是譯者的文體,譯者的風格。”
村上春樹本人也是譯者,他曾在翻譯雷蒙德·卡佛時說,盡管我千方百計使之成為標準翻譯,但我的卡佛在結果上還是帶有我的傾向性。林少華借用村上談翻譯的觀點:一個個翻譯家必然使得“文本固有的滋味”發(fā)生改變。在這個意義上,在譯本中追求百分之百“原汁原味”,不僅客觀上不可能,而且主觀上或潛意識里還可能多少有仰視外語文本的心理。
網絡語言的沖擊讓林少華擔心語言正逐漸失去嚴肅性、經典性和殿堂性,而村上的作品卻恰恰相反,開始顯露出經典化傾向,進而能夠不斷攻城略地,吸引廣泛的讀者群。“這樣的語言或文體,其本身即可叩擊讀者的審美穴位、心靈穴位,而不屑于依賴故事性。”林少華說。
林少華強調,文學翻譯必須是文學——翻譯文學;而文學都是藝術——語言藝術;藝術需要創(chuàng)造性,因此,文學翻譯也需要創(chuàng)造性。他認為翻譯可以分三種:亦步亦趨、貌似“忠實”的工匠型,中規(guī)中矩、刻意求工的學者型,以及惟妙惟肖、意在傳神的才子型。林少華看來,時下比比皆是的工匠型翻譯,嚴格來說已經不是文學翻譯,更不是翻譯文學。
他還同時表達了對近年來不少文學翻譯實踐及批評的擔憂。他認為,當下不少翻譯研究者和翻譯課老師,一方面熱衷于用各種高深莫測的西方翻譯理論術語;另一方面卻對作為服務對象本應精耕細作的翻譯領地不屑一顧。“在如此風氣和評價體系之下,原本為數(shù)不多的翻譯高手漸漸無心戀戰(zhàn),而補充進來的生力軍又往往勇氣與魄力有余而審美積淀不足。批評者也大多計較一詞一句的正誤得失而忽略語言風格和整體審美效果的傳達。”著名翻譯家楊武能也曾提到,“如果沒有了文學性,沒有了文學的美質,文學翻譯就不成其為文學翻譯。”